永远趋优的卢老师
李祖毅,电研1995
2022年12月23日
怎么称呼Professor Lu,我有些诚惶诚恐。称“院士”,以当下公众对有些院士的认知,无以表达对Professor Lu的敬意。称“先生”,因Professor Lu并不认识我,似乎有些唐突。想来思去,称其“卢老师”,或许最为恰当。我粗浅的认知,在中国文化里,“老师”是对一个人最高也是最平和的称呼。所谓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”。
卢老师,于他学术上的博士学生,他是严师慈父,“没有泰山北斗压力”;于他课堂上的学生,他退而不休,给新生讲座还更新PPT,介绍最新的压缩空气储能。于他非直接学生的学生,他是谦谦君子,学者典范。我虽于清华园求学工作四年,却无缘卢老师门下。对卢老师的认知,源于卢老师的弟子何光宇老师。何老师于我,亦师亦友;从这个角度说,我是卢老师的二代弟子。
今晨七点半惊闻卢老师仙去,求问于何老师。过了一个小时,何老师回复:“我昨天早上特别想打电话,又怕他正在休息。忍到晚上八点半,打了家里座机没人接。后来就只发了一个消息问好。”话语简单如此,字里行间却是情深意切,我竟然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安慰的话。后来回复说,“愿他Rest in Peace。从各方面的反应来看,他是一位学者,威望很高的学者,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院士。”
卢老师以“电力系统非线性最优控制”名世,但据我从何老师所知,卢老师并不提倡刻意追求“最优”,更多的是“趋优”,以及“自趋优”,且是事件驱动的“自趋优”。通俗地说,就是“刚刚好”。我斗胆猜测,卢老师谙熟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,深知“最优”可遇不可求,且追求“最优”的代价可能超过追求“最优”带来的益处,所以强调“趋优”而非“最优”。其实,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呢,并且是一个比电力系统更复杂的非线性系统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人的一生都是在“趋优”,处处追求“最优”有可能得不偿失。希望没有曲解卢老师的原意,可惜再也没有机会向卢老师请教求证。呜呼哀哉。
卢老师,“电力的荣光与梦想”。May Professor Lu Rest in Peace。